导读:
根据学生反馈,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对于"区域位置"的判断和"区域特点"的掌握,以及自然地理中的地球运动和大气运动的理解还有所欠缺。要学好区域地理,就需要反复看地图,并且每天都要进行观察。通过这样的方式,你的大脑中就会储存一张地图,随时可以打开,并且能够准确找到你想要的位置。
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思考。遇到困难问题时,及时记录下来,认真总结并归纳,探索出解题的规律。李老师指出:"现在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如果总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而不是主动去探究,就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地球运动和大气运动的学习,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基本原理,一旦掌握了原理,各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对历年高考文综试题的分析,发现命题者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考题也更加灵活多样。例如,目前国际间的能源合作备受关注,考题可能会提供几种我国与东南亚国家能源合作铺设管道的设计方案,并要求考生选择并解释理由。这就要求考生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地形、气候、市场保障、资源保障、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框架,再加以整合、筛选,组织好自己的答案。
在第二轮复习中,要掌握重点,查漏补缺,做题要适量,做太多可能会导致思路混乱。要尽可能留出时间来理清思路。
答题时不要使用口语化表达
邵老师建议学生在目前的复习中加强空间概念的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要抓住知识点,以理解原理为主,不要轻易追求难度。
本周核心知识为地图、地球和地球圈层。
在复习"地图"时,主要要掌握比例尺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方向的判定。在复习"地球"时,要掌握时间的计算、周期范围的界定,以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在复习"地球圈层"时,重点是地形、地质、天气、气候、水循环和洋流。
技巧:答题时不要使用口语化表达
在第二轮复习中,邵老师为每个专题准备了一套题目,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他发现,部分学生虽然理解了知识原理,但表达不清晰,答题不规范,特别是自然地理的简答题,一些学生不使用专业术语,要点也不全面。在高考中,这样的回答往往无法获得高分。
举个例子,假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问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学生常常只回答"昼长夜短",而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其中,"北半球各地"这个词看似无关紧要,但实际上非常关键,是答案要点的一部分,不能遗漏。
再举个例子,"同一经线上的两点,A点在B点的哪个方向"这道题,回答时不能说"南方"或"北方",而是要使用地理术语"正南"或"正北"。邵老师提醒考生,在高考中,生活语言是不规范的,评卷老师可能不给分或少给分。因此,考生在日常的练习中,要建立起答题的思路模式,答案要点化、规范化,使用学科语言回答问题,准确到位。
图表是不变的主题
在第二轮复习中,主要目的是整合知识体系结构,并围绕现实和热点问题扩展知识。
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重点:
1.在第一轮复习后,发现学生基础知识大都掌握,但审题不严格,归纳和综合能力较差,读图分析和填图绘图技巧不熟练,不善于使用地理术语,答题时无法抓住要点,这是目前主要的问题。
2.加强地理图表的复习和训练。地理图表是地理高考命题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综合测试的重要部分。除了常见的图表外,近年来出现了更加注重"小区域"范围的区域地图题目,甚至出现了虚拟区域地图题目。这类题目不需要给定或判定一个具体地区,而是根据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背景知识,分析所给地区的自然、人文和经济情况,完成试题的解答和判断。
3.关注学科热点问题,注意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从地理学科的综合角度来看,人地关系仍然是主要的热点和焦点。
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具体做法如下:
1.讨论:倾听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思维方法中获得启发,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2.反思:总结得出结论的条件、依据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解题的思维分析。
3.辨析:对于常见题型,要排除已有的暗示影响,独立思考,辨别对错。
4.质疑:质疑问题,勇于挑剔,培养多层面思考和多角度思考的意识。
1.针对材料题:
·多读材料:精读背景图表和材料,确保掌握细节,并多次重复阅读背景资料。
·提取背景信息,应用答题框架:在阅读图表时,先看图名,再看图例和坐标单位,然后观察图表中的具体内容,确保不遗漏任何信息。经过思维加工,将图表的形象和数据信息转化为自己能理解的文字信息。根据提取的背景信息调用自己的知识框架。在回答问题时,要拓宽思路,灵活而流畅地思考问题,并确定好答题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思考。
2.针对规范表述:
·高中地理答题时,首先要按照分点作答,答题要条理清晰,抓住主次,逻辑性强。从背景资料中直接提取答案放在前面。在高中地理题目中,强调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因此在考虑地理事物的多个影响因素时,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素,切中要点。如果确实无法把握,害怕遗漏知识点,根据高中地理综合题的评分标准,宁可多答一些。
·高中地理答题时,尽量减少文字,注意突出关键词,遵循"不问不答、多问多答、先问先答"的答题规范。但如果没有把握,担心漏掉知识点,根据目前高中地理综合题的评分标准,不如多答一些。
·高中地理答题时,尽量具体详细。如果没有把握,可以适当模糊处理。例如,对于"旧金山沿岸洋流对气候的影响"这个问题,可以回答为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不必具体指出洋流的名称。
·高中地理答题时,尽量使用地理术语。例如,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术语是评价答题质量的重要标准。答案应该先进行定性描述,然后进行具体分析。
·高中地理答题时,要注意书写规范,避免写错字。潦草的字迹会使阅卷教师难以找到分点。
高三地理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方法
大气:
1.对流层的特点: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大气中有明显的对流运动(高度约12km);天气变化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上升;大气相对稳定,主要水平运动,有利于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发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并增温,然后通过逆辐射将热量重新辐射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的关系:晴朗天气下,地势高的地方空气稀薄,光照强烈;而我国太阳能较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
6.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有强烈吸收作用,并通过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的关系:白天多云时,气温不会很高(云层的反射作用较强);而夜晚多云时,气温较高(逆辐射作用较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平分布:根据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是海南岛。根据海陆分布,夏季陆地的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的气温高于陆地。而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
10.气温的年较差:受到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和云雨情况的影响。
翻页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欢迎联系我们修正。
相关知识推荐
热门百科
热门问答